央行修訂M1統計口徑
納入個人活期存款、
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記者 張瓊斯
中國人民銀行12月2日公告,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在現行M1的基礎上,進一步納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由此,修訂后的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一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重視根據經濟金融發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變化對貨幣供應量口徑進行調整。從國際經驗看,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也會適時修訂本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更好服務于宏觀金融分析和貨幣政策調控。
所謂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是金融統計和分析的重要指標。按照流通中便利程度的不同,我國將貨幣供應量分為M0、M1、廣義貨幣(M2)三個層次。
“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金融工具的流動性發生了重大變化,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范疇發生了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
此前,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包含在M2中,尚未包含在M1中。“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M1統計口徑大都包含個人活期性質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動性的支付工具。”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稱。
關于將個人活期存款納入M1,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創設M1時,我國還沒有個人銀行卡,更無移動支付體系,個人活期存款無法用于即時轉賬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隨著支付手段快速發展,目前個人活期存款已具備轉賬支付功能,無需取現可隨時用于支付,與單位活期存款流動性相同,應將其計入M1。
談及將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納入M1的原因,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稱,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應納入M1。
“M1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居民消費、購房以及企業投資等經濟活動。M1增速的抬升往往預示著價格、企業利潤和經濟名義增速等將趨于回升。此外,M1對于市場拐點也有參考意義。”財通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陳興表示,口徑調整后,M1的波動將明顯降低。這主要是因為納入了個人活期存款,使得M1對單位活期存款變化的敏感度下降。
記者獲悉,中國人民銀行將于2025年1月份數據起開始按修訂后口徑統計M1,預計將于2025年2月上旬向社會公布。在首次公布的同時,還將公布2024年1月份以來修訂后的M1余額和增長速度數據。